历经30年探索,许多共识性成果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就是要着力解决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学校体育的本质是增强学生体质,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全国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表明,学生体质差依然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而锻炼不足是最主要原因。金沙2004路线js5把创新驱动作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改革。
一、从理论创新驱动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效性
金沙2004路线js5的体育理论探索主要提出并回答了三个问题:
一是体育到底要解决学生什么问题?“增强体质”简单明了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二是体育能够解决学生什么问题?如果仅仅停留在“体育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口号上是空洞无力的。“体育促进学生生物、心理、社会充分发展”才是这一回答的要义。体育的本质属性决定其能够有效促进人的生物发展,而体育促进心理、社会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上不够清晰,成果着重阐述了体育促进心理、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体育作为一种“热血运动”“超常体验”“即时评价”及“规则要求”的特质教育。这种特殊性使学生学习过程更生动、更活泼,在心理体验上更深刻、更持久,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个性的发展产生更大的价值。
体育促进学生适应社会。一是体育具有集群性,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核心是把学生融入到群体中,再融入到社会,离开集体就不可能适应社会。二是集体的六大要素与体育运动的特质高度契合:共同的活动、共同的目标、士气、领导核心、职责分担、规则。这几个方面唯有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都难以企及的。三是体育作为一种游戏活动,具有社会情境的综合特质,把学生融入其中可以真实体验人际关系、团结合作、行为判断、公平竞争、规则要求等社会性发展现实问题。在这一认识基础上,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就不再模糊。
三是体育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回答了前面两个问题,目的是帮助我们建立理论自信,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在理论探索基础上提出“一个目的、两个结合、三个途径”,即“以增强体质为目的,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相结合,以改革课堂教学、落实课外活动、创建校园文化为途径”的改革思路。在这一改革思路下落实好三大途径是回答如何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关键。三大途径中的“落实课外活动”和“创建校园体育文化”主要从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进行主体构建,而“改革课堂教学”是理论探索及创新在实践上的具体运用:在教学内容上,明确促进学生素质、机能、心理、社会具体的内容指向;在评价指标上,采用多元化评价指标,将学生课内外运动参与的态度、运动技能提高的幅度、体质测试的状况等作为体育成绩的重要内容。将中长跑规定为课课练项目,评价权重占30%;在课堂形式上,充分认识体育课是活动课,重要的是让学生动起来。体育课不是军训课,不是看立正、稍息、队列队形;不是理论课,不是看讲解、纠错、动作要领;不是专业课,不是为掌握技术,先分解练习再完整练习。体育课不能在中规中矩中失去活力,不能在枯燥乏味中失去兴趣,不能应了社会上所说的“体育课让学生不喜欢体育”等做法。
二、从制度创新驱动学校体育制度健全及制度执行力
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健全与完善制度,二是提升制度和办法的执行力。制度创新的核心在于提升制度和办法的执行力。学校围绕学校体育制度的健全及执行力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制度本身的参与机制、沟通机制、激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监督机制去完善和创新制度;从执行主体的体育教师的认同程度、执行态度、专业知识,组织能力进行强化和培训;从执行对象的全体学生的受动性、能动性和复杂性特征采取区别对待、重在参与,既激励学生扬竞技体育所长,又要求学生补全民健身所短;从执行过程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执行偏差进行调控。执行偏差着重从制度本身的合理性、体育教师的态度、全体学生的多样性及制度转化成实践的复杂性等方面加以防范;从执行资源中发掘人才优势、组织优势以及执行中所需要的场地、器材、经费等保障条件;从执行环境的学校领导重视、各职能部门支持、各学院协同、全体学生参与、体育部门牵头等方面优化执行环境;从执行效果中反映学生身心健康、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影响等指标检验执行效果。学校在此认识基础上,制定出“二十一”制:即教书育人责任制、增强体质目标制、体育文化主导制、优势项目品牌制、课外活动协同制、“一院一品”院院制、体质健康考核制、长跑项目课课制、成绩评价多元制、课堂内外一体制、体育竞赛加分制、毕业学分一票制、教学改革奖励制、教研活动例会制、教学检查通报制、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技能竞赛制、课外辅导下院制、公开课程优秀制、体质测试专项制、传统赛事年年制。
三、从文化创新驱动校园文化创建和大学精神树立
文化的三要素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作为传承物质文化、开启精神文化的中坚力量是文化的脊梁。制度文化作为文化的规则层面和秩序系统是文化三要素中最具创新力的因素。从制度文化层创新是文化创新的主要方式,是校园文化创建和大学精神树立的核心驱动力。学校的主要做法:一是强调体育文化主导制。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学,历来十分重视和强调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其目的不在于体育竞技的胜负,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一种精神,优化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体育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表现中最积极的因素和原动力,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和直接载体,对人才培养的影响更为生动、更为本质和深远,是树立学校良好形象的一种大学精神,深刻影响学生文化上的认同和归属感。二是加强课外活动协同制。通过制定“课堂内外一体制”“课外辅导下院制”和“体质健康考核制”加强课外活动协同,即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由各个学院辅导员上报体育部门且占体育成绩的20%、每个体育教师负责一个学院的课外活动和群体竞赛、每个学院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学院目标管理考核挂钩的制度,较好形成了由体育教师、各院辅导员、学生体育骨干共同组织和管理课外活动的机制。既落实了课外体育锻炼,又营造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三是创建“一院一品”院院制。即每个学院有一个特色品牌体育项目,18个学院就有18个特色项目。学校举办全校性各个单项比赛时实行谁有特色谁承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常态化竞赛机制。同时结合“传统赛事年年制”,如体育文化节、康乐运动会、阳光长跑、体质测试等常规赛事。既最广泛增加了学生锻炼的时间,又极大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四是打造优势项目品牌制。将“五人制”足球、舞龙舞狮、女子保龄球等学校优势项目做大做强、形成能够代表学校形象的特色品牌项目。从创建校企合作模式、发掘校外行政资源、设立专项建设经费、实行不拘一格教练员聘用制度、制定优秀运动员升学奖励和就业政策等,使优势项目的竞技水平及影响力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宣传学校的三张亮丽名片。
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9/27/nw.D110000gmrb_20160927_4-0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