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武汉倒水河畔气温低至零下8度。坐落在河畔的金沙2004路线js5通识教育学院校园里,却满是晨读的学生。从9月份以来,我每天7点就准时到这里晨读,都习惯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刘爽同学说。
从今年9月份开始,通识教育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从硬件环境、管理制度、适应教育、学生活动、考风考纪等方面加强学风建设,同时,大力争取校本部相关学科性学院的支持,积极引导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校园学习氛围浓厚。
以过渡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为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通识教育学院创造性地提出过渡教育的概念,并将适应性教育当作过渡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多层次、多渠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调节,帮助他们积极面对新的学习生活,做好大学生涯规划。
11月初,通识教育学院依托领导联系习苑制度,每个院领导深入各自所联系的习苑作适应性教育专题辅导报告。教育同学们做好大学生涯规划,主动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全面认识所学专业。
学院要求辅导员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学生打成一片。一方面让学生在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情况下,减少新环境带来的陌生感,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大学生活。
与此同时,学院还邀请校本部各学科性学院的学科负责人、骨干教师面向大一学生开展集中性的学业导航,本学期先后邀请13个学科性学院165名师生代表来院开展集中交流37场。
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朋辈教育缺失的现状,学校相关专业积极组织高年级学长、毕业校友来院开展朋辈成长辅导,通过座谈、讲座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
此外,学校教学督导员主动来院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与学有关情况,本学期共有15位教学督导员来院听课130余次。
以严格制度管理促进学风建设
同学们走快一点,要迟到了!12月10日早上7:50,离上课时间还有10分钟,副院长黄文武站在教学楼入口向还未进入教室的同学喊道,被黄院长喊话的同学都是一路小跑着进教室。本学期,这一幕几乎每周都会上演。
学院将严格课堂考勤作为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除由院领导、辅导员组成的巡查队深入课堂了解学生出勤情况外,学院还依托学生会学术科技部,由各班学习委员配合开展课堂考勤工作,提升了学生在学风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考勤组每周对每个专业每门课至少有一次抽查记载,并在全院通报,考勤记录还会作为学生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各习苑根据学院要求全面加强学生考风考纪专题教育工作,组织召开考风考纪主题班会,全院2850名学生参加诚信考试测试,参与率100%。
同时,学院坚持以严格管理,贴心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深、实、细、严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学风建设。学院坚持半封闭式管理,严格学生作息和日常行为制度,包括辅导员深入课堂听课,与学生进行访谈,坚持每天查寝,严格执行11点熄灯、断网等规定。在学生中广泛倡导通识教育学院学生十大优良习惯,
本学期以来,学院18名辅导员共计听课334次、访谈1536次、查寝461次、出早操421次。正因为有了这些扎实的常规工作,学生才能安心在阳逻校区学习,这里也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学习圣地。
以特色文化品牌活动促进学风建设
学院以国际理解教育、读书节、问津大讲堂学生主讲人等特色品牌文化活动为有效载体,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我爱记单词校园智趣挑战赛、《高等数学》竞赛、写作竞赛等各类学习赛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我爱记单词校园智趣挑战赛要求全体学生参加初赛,并将英语词汇手册免费送到每位同学手中。
进入复赛的2014级新闻传播专业的叶妞同学就表示:高难度的比赛激发了我挑战自己的勇气与决心,相信自己能在比赛中走得更远。
以读书在通识为主题的读书节,通过开展迎朝阳,乐晨读活动、好书1+1读书交流会活动、读书海报设计大赛等12项活动,深入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创建和谐学习环境。
学院注重发挥学生自办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楚英俱乐部、英语广播台、教育研究社等学术类社团为依托,开展了各类活动。
以不断改善硬件设施促进学风建设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优良学风建设的基本保证,今年上半年,学院投入30万元扩建了图书馆,增加了书库和阅览室。本学期,学院馆藏图书较之前翻了一番,达到6万册。这些书目都是在同学们和各学科性学院教师的推荐之下选定的,对大一学生阅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同时,学院图书馆还在校图书馆的支持下,引进了电子借阅机和触摸屏报刊阅读系统,方便师生阅览。
此外,学院着力打造优雅别致的学生生活园区,为学生优质的学习生活创造条件。生活园区设置了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医务室、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学生宿舍空调、热水、微波炉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通识教育学院的学风建设优良,是通识教育核心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通识教育学院的办学传统,总体来看,学院的学风建设一年比一年好,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效果明显。通识教育学院院长高天琼欣喜地表示。
媒体报道链接:http://www.hb.xinhuanet.com/2014-12/24/c_1113762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