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武汉9月14日电 9月13日,从金沙2004路线js5、武汉市农科院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武汉多倍体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了结实率低的瓶颈制约,大而优的“胖”米有望3到5年内端上市场餐桌。此外,聚焦多倍体生物育种与创新,首次全国多倍体生物育种学术研讨会将于9月24日、25日在金沙2004路线js5举行。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仍有8亿到10亿人饱受饥饿。我国近30年以来,水稻产量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必须探索新的育种技术途径,多倍体育种是其中之一。”金沙2004路线js5教授、多倍体水稻育种科学家蔡得田介绍。
从1999年开始,蔡得田教授和袁隆平院士、湖北省农科院卢兴桂研究员在多年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最先提出了“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进行超级稻育种”的水稻育种新战略,该战略的基本原理是:“超级稻”(即杂交水稻)同普通水稻均为二倍体,但在“超级稻”的优势基础上,运用多倍体技术培育多倍体水稻,就可以在“超级稻”产量达到极限的条件下,实现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倍数提高。
与传统的二倍体水稻和杂交水稻所不同的是,多倍体水稻育种基于植物进化原理,将二倍体水稻杂交加倍而培育成多倍体新品种的育种技术。多倍体水稻植株发育高大粗壮,穗大粒大,比二倍体水稻重3/5以上,有米质优,抗逆性强,增产幅度大等优点。
2015年,蔡得田团队选育的多倍体水稻结实率达到85%,突破了结实率低的技术瓶颈。“团队历经十余年,完成多倍体水稻从实验室到试验田、再到大田种植过程中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奠定了多倍体水稻育种的基础理论基础,建立了多倍体水稻育种的完整技术体系,将多倍体水稻育种理论成功应用于品种选育。”
目前,该团队通过连续多年试验田种植,筛选出一大批育种新材料,其中20个品系具备进入区域试验的条件,并有2个品系计划申报省级品种区试,可进入区域试验的水稻多倍体品系综合经济性状均显示出明显优势。
“将用3年到5年的时间,完成技术‘三步走’,实现水稻单产增长25%的目标,届时,‘又粗又大’的多倍体稻米有望端上武汉市民餐桌。”蔡得田介绍。
为探索多倍体育种和创新,全国多倍体生物育种学术研讨会将于下周在武汉举行。武汉市农科院负责人介绍说,本次会议将主要聚焦水稻多倍体育种取得的成果,借鉴油菜、小麦、棉花等农作物取得的成功的经验,研讨中国多倍体生物育种研发战略、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筹建多倍体生物育种战略联盟,搭建协同创新研发平台,以此推进多倍体生物育种,引领新的绿色革命,促进“中国种都”建设。
据悉,论坛组委会已向多位国内生物育种界权威专家发出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教授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西北农林大学校长孙其信,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希雨已确认参加论坛。
链接地址:http://news.ifeng.com/a/20160914/49969426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