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院校作为培养新闻人才的摇篮,承担着向社会输送意见领袖的重要责任。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敏锐、活跃的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主要生产者。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发展趋势下,如何利用网络新闻评论主导大学生舆论阵地,成为当前高校新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新媒体环境下,为更好利用网络新闻评论主导大学生舆论阵地,新闻院校选择以新闻评论课程为中心,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地方网络评论专栏为平台,创建了独特适用的高校——网络媒体联营的新闻评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以高校网络文艺评论为突破点的评论人才新路径。
2014年至今,金沙2004路线js5东湖评论社团20余人,共发表300余篇网络评论文章,且大部分被“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全国知名网站全文转载,主导了大学生舆论阵地,取得一定社会影响力。
网络新闻评论为工具
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7月)得知,截至2015年6月,我国20-29岁年龄段网民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其中,大学生无疑是主要网络用户。互联网成为当代大学生联通社会的主要工具,也是大学生关注社会的主要窗口,其提供了大学生关注社会公共议题的渠道,搭建了大学生议论社会热点、焦点和敏感点的平台。正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思想活跃、思维敏锐,关心国家社会发展和网络事件,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更易成为网络舆论主力军。同时,在网络时代,新媒体受众大多是年轻一代,其更愿意接受活泼、新颖的表达方式;大学生接受能力强,知识储备足、观点原创性强;评论语言更符合网络特性,更易在互联网上形成意见领袖,直接引导舆论走向。所以,在当前思想多元、价值多元和舆论多元的新媒体环境中,网络新闻评论必将成为大学生舆论的主要阵地。
网络评论专栏为平台
新闻评论课程是高校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必修课,也是应用新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当下大部分高校新闻评论课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还是沿袭传统培养模式,仍偏重传统媒体评论的讲授。尽管国内部分有影响力的新闻评论教材已在修订版中加入网络新闻评论部分,但依然对其重视不够。目前高校培养评论人才的体系严重滞后,所培育的评论人才难以应对新旧媒介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改革高校网络新闻评论人才培养模式意义重大。
首先,高校新闻教育不应与社会脱节,应顺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需要。高校要在新闻评论课的教学目标、理念等方面不断探索培养新闻评论人才,以弥补市场空缺,符合社会需求;其次,高校向社会输出的网络评论人员的整体素养、职业操守应有所提高,能为未来以网络媒体为特征的社会输送合格网络舆论人才,成为网络评论人才培训的重要阵地。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新闻评论人才培养,离不开优质新闻评论课程教学,更离不开网络评论专栏平台。新闻院校的优质新闻评论课程教学新模式就是以新闻传播学院的新闻评论课程为中心,以新闻系大学生为主体,以地方网络评论(如荆楚网《东湖评论》)名评论专栏为平台的高校——网络媒体联营的新闻评论人才教学模式。
网络文艺评论为突破点
在实践中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将文艺评论作为教学实践改革突破点。文艺评论在一些高校有悠久历史和强势学科优势,能为新闻评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评论理论资源。同时,当前文艺市场乱象,易引起大学生评论兴趣和关注。大学生平时知识积累也较多在于文艺范畴,易从知识上把握,不会触碰评论底线,评论空间较大。另外,2014年10月的北京文艺座谈会上,文艺繁荣更是被提到了民族复兴的高度,作为政府网络新媒体,必须牢牢守住文艺导向。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将文艺评论作为新闻评论实践改革的重要突破点,既利用了大学资源,又集合了大学生兴趣,更能得到网络媒体支持。
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对网络文艺评论予以侧重,系统讲授在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新的理论架构,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敏锐性,介绍不同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写作特点,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在教学方法上,针对网络新闻评论发声速度快的特征,通过网络新闻评论经典案例激励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模拟点评,以此更好地锻炼学生在网络信息不断更迭中快速反应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结合学院自身特色,将当前网络文艺现象、文化娱乐化和快餐化等作为教学讨论内容,依托新闻评论课程,联合地方新媒体评论专栏,开掘课堂内外联盟的网络新闻评论人才培养路径,以此守住大学生网络舆论阵地。
(作者:张瑜烨 邱立,作者单位:金沙2004路线js5新闻传播学院)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2/13/content_47223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