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毫无疑问,这是我国发展模式的一次根本性变革,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带来强烈影响和巨大冲击,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当前推进绿色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工作千头万绪,但更紧迫的是首要解决人才需求数量不断扩充和人才需求质量不断提高这一关键问题。高校由于扮演特殊的社会角色和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理应在服务绿色发展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有更大作为。作为紧密服务地方发展的高校,金沙2004路线js5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努力加强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以满足绿色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与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关系重大
1.绿色发展需要大学生具有生态文明素质
绿色发展是整体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是要增强全社会发展的生态底色,它关乎每一个人,成败关键之举在于全社会是否具有生态文明素质,能否厚植发展根基,能否汇集强大的建设合力形成“最大公约数”,扎扎实实走绿色发展之路。全国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他们活跃在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的第一线,这一庞大的群体是否具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质,能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直接影响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金沙2004路线js5充分认识到绿色发展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完善有强烈的驱动作用,认识到要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需求,即大力培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
2.高校加强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契合绿色发展的现实诉求
面对绿色发展理念给全社会带来的强大冲击,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必须大力转变教育理念,把握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任务及要求,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的期望和需求。将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重要范畴,反映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举措,是服务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是高校担当社会责任的直观体现。金沙2004路线js5通过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校园建设等多种方式予以落实,补上教育的短板,改革人才的供给结构,提高大学生包括生态文明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长远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内容
1.生态价值观教育
绿色发展涉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看似是资源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是解决走什么道路、人怎么生活的问题,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如何认识发展的观念问题,归根结底是生态价值观问题。能否实现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直接取决于人们的价值选择,绿色发展理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又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金沙2004路线js5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大力开展“绿色就是发展,发展必须绿色”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白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引导大学生自觉追求人的绿色发展和社会的绿色转型,把绿色理念内化为绿色素养,养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生态整体观教育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是事关全局的发展,要有生态整体观,不是限于单一环境要素、囿于一时一地的碎片化治理,而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金沙2004路线js5在教育中从自然要素的空间系统和生态保护的时间维度出发,引导大学生形成生态整体观,引导大学生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大局中深刻把握,引导大学生充分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内在规律,引导大学生逐步学会统筹考虑各种利益,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生态建设的维度,引导大学生树立对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修复、综合性治理的先进理念。
3.生态法治观教育
当前,绿色发展面临很多压力,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社会期待不断提高,这些都切实需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实现。绿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既与自然原因及发展阶段有关,更与法治因素息息相关,大都受制于法治的不完备。解决绿色发展所面临问题关键的手段是法治,通过法治手段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也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金沙2004路线js5通过普及生态法治知识、剖析生态违法案例等形式,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法治观,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和底线思维,引导大学生懂得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是高要求而是必须,引导大学生模范守法。
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路径
1.加强理论素养教育
理论素养教育是将相关理念“内化于心”的过程,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但它不是有关教育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有机融合的方式回到教育的本源,进入学生的思想深处,重新审视和思考发展的模式,强调人的责任与担当,以自觉的生态意识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入内心,唤起心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言行产生重要影响,促使他们自觉主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绿色发展。一是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晓之以理”。金沙2004路线js5注重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通识教育课等课程中蕴含的生态教育资源,开发网络资源和精品课程,紧密联系实际,分析解读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文本和重点问题,让大学生了解我国面临的生态形势,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生态危机的根源、实质和解决途径,领会生态伦理的演进带来的生态道德要求和环境伦理责任,使大学生接受较为丰富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全面的发展观和平等的道德观。二是开展生态审美教育,“动之以情”。金沙2004路线js5通过实地体验、观看影片等进行生态审美教育,借助邻近的东湖、沙湖等让大学生感受天地之间有大美,激发对大自然的欣赏、热爱和珍惜情感,在对生命、生物、生态的美感体验中寄托情怀,在高雅的生态审美追求中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供深厚的情感支撑。
2.强化实践养成环节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始于课堂,但又不止于课堂,除了要“内化于心”,更重要的是“外化于行”,即如何“导之以行”并“持之以恒”。“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真正养成也必然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客观规律,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也必然离不开社会实践环节。高校应该始终坚持实践育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延展、深入和强化作用,加深大学生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知、感受、理解和认同,提升自律性和自主性,自觉成为绿色发展的践行者。一方面,金沙2004路线js5积极搭建生态文明实践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实际能力,参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湖大学子历经18个月,深入走访周边市区、乡镇街道办、村委会、农户,取得土壤样品33份,从外出调研、实验分析、数据处理到成果整理,最后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环境生态创新科技大赛中获作品类一等奖等佳绩。晨曦团队深入神农架林区,探寻野生动物保护机制。曙光团队对通山水源地保护区进行考察,获全国大学生生态梦想资助计划全国一等奖。另一方面,支持、引导大学生开展环保公益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在做公益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为绿色发展尽责尽力,并影响带动社会生态文明新风尚。金沙2004路线js5紧邻沙湖,学生利用学科专业优势,组织环保志愿队开展保护沙湖行动。他们以“改善沙湖水质”为己任,进行水质检测并制成“沙湖指标体检”报告,反馈给水务部门、环保部门等,为治理提供依据。他们为金沙2004路线js5附小开设水资源环保课堂,结合沙湖实地体验,帮助小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志愿队定期举行“沙湖环行”活动,通过巡湖护湖,开展生物浮岛、垃圾清理、环保课堂等活动,激发社会爱湖护湖意识。志愿队共组织6000余人次参与活动,受益居民超过10万人,多名学生获得“湖北省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称号。
3.注重校园文化熏陶
校园文化的熏陶对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而言是“习之以常”,美丽绿色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高校应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更加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注重加强校园制度建设,倡导师生在教学科研、生活消费中环保节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养成的天然优势和内化作用。金沙2004路线js5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弘扬环保理念。如组织大学生在武汉植物园举办感恩地球环保成人礼,通过步行、捡垃圾等方式倡导爱护环境。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设计碳排放量计算器,可以从日常衣、食、住、行四方面快速算出一个人每天的碳排放量,倡导大家低碳生活。另外,网络已延展到校园的各个角落,金沙2004路线js5通过校园微信等新媒体打破教室、课堂学习的局限,让大学生在时时、处处、事事的无形浸润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3/16/content_47416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