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自己的科研领域,精益求精,不懈探索,这是这个时代需要的“工匠精神”。在武汉的各大高校,有一群学者,潜心于各自的研究领域,执着地追寻着科研梦想,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工匠精神”。今天,本报“知识新高度 科技新实践”专栏推出第4期,聚焦金沙2004路线js5教授江畅、武汉纺织大学教授王栋。
金沙2004路线js5江畅:“幸福主义”创始人
本报记者宋锐 通讯员吴珊 向正鹏
说起金沙2004路线js5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湖大师生马上就会想到江畅教授。三十多年来,他从事伦理学、价值论和西方哲学研究,为我国西方价值理论和观念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提出和阐述的现代幸福主义伦理学被认为是国内有代表性的伦理学体系之一,是“幸福主义”沙湖学派的创始人。
出版的著作填补国内空白
本科、硕士均就读于金沙2004路线js5的江畅,毕业后留校工作30余年至今。他是金沙2004路线js5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博士点和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牵头人、省级重点特色学科哲学学科负责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他还是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化建设与评价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013年2月,江畅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实现了湖北省属高校“长江学者”零的突破。
在江畅出版的30部专著译著中,有2部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二、三等奖,4部获湖北省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他在2016年7月出版的《西方德性思想史》填补了国内西方德性伦理思想史研究空白。
创建幸福主义伦理学体系
长期从事伦理学、价值论和西方哲学研究的江畅,提出和阐述了被认为是国内有代表性的伦理学体系之一的现代幸福主义伦理学。“幸福”究竟是什么?江畅认为,幸福应该从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两方面作出阐释,在生存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发展需要得到适当满足并且还可能实现进一步的满足时,我们产生的愉悦状态,就是幸福。“通俗地讲,幸福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它意味着好的状态,也意味着我们追求好生活的一种过程。”
20世纪90年代,江畅开始创建当代中国幸福主义伦理学体系,提出了一些对当代中国产生重要影响的理念。他系统阐述的幸福、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德性等当代人类最重要的共同价值理念,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武汉纺织大学王栋:做好科研和教学才是根本
本报记者李翌
武汉纺织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栋,年仅38岁,如今已经集第14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楚天学者”等诸多荣誉于一身。面对这些荣誉,王栋很淡然,在他看来,扎扎实实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才是最根本的。
“顶天立地”是他的研究方向
2010年,王栋放弃美国的高薪工作和老板的挽留,毅然回到国内,选择到武汉纺织大学发展。几年来,他发挥自己海外求学、工作经历的优势,主持多个纵、横向科研项目,成为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2011年,他被提拔为武汉纺织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2015年12月,王栋带领的课题组发明了热塑性聚合物纳米纤维膜规模化制备技术,成功建成了国内首条年产200万平方米的纳米纤维膜生产线,其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跟国外相比,我国的大学是承担双重职能的科学研究,既要做科学研究,也承担着部分产品研发的任务。”王栋对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的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顶天立地”是他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不但要根据国际研究的前沿和动向做探索性研究,也要着力做一些能够贴近企业工厂的成果,做好产业化,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打造高品质的科研队伍
王栋带领的科研团队很注重梯度结构,团队在王栋前期的科研基础上,进行深度研究、凝心聚力,形成一个很好的科研氛围。团队产品开发根据两条思路,一方面是消化吸收,模仿并超越前人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开发新产品。
王栋治学严谨,在教学活动中认真负责。“王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就连作业中的标点符号出了问题他都会给我们一一改正。”研究生蒋海青说道。王栋坚持每周与学生们开会讨论科研项目的方案,为解决学生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出谋划策。
原文链接:http://ctjb.cnhubei.com/html/ctjb/20170517/ctjb3111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