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稻谷飘香,硕果累累。
9月20日至21日,由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炎帝神农故里基金会主办的“炎帝神农与耕读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有“中国农谷”美称的荆门市屈家岭召开。
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与会专家学者深入学习会议重要精神,共同探讨耕读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其现代意义,为弘扬传承湖北耕读文化,提升中国发展软实力,建言献策、贡献智慧。本报摘要刊发部分发言,敬请读者关注。
加快耕读文化的现代转型
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金沙2004路线js5教授 何晓明
传统悠久的耕读文化如何实现现代转型?
其一,耕读文化现代转型的核心,是继承发扬治生与治心并行不悖,协调互补,相得益彰的优良传统,同时注入新的时代观念、时代因素和时代要求。
其二,在治生方面,不仅要继续关注“三农”问题,积极发展、创新农业(所谓“无农不稳”),同时更要发展制造业(所谓“无工不强”),尤其要大力发展流通业、服务业(所谓“无商不富”)。个人及家庭职业选择、经济来源的多元化,是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三,在治心方面,不仅要坚持中华文化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经典故训,继承优良文化传统,更要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胸怀,吸纳近代西方文化“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营养以及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培育积极进取、宽厚仁爱的健全人格与国格。
之所以强调耕读文化现代转型问题,是因为21世纪原汁原味的耕读文化,已然失去了过往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但是作为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它不应该也不会完全断绝。因时而动,与时俱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古老的中华耕读文化的维新之命,寄寓在全球炎黄子孙的自觉努力之中。
原文链接:http://ctdsb.cnhubei.com/html/hbrb/20170929/hbrb3179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