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11月9日讯(记者万建辉)9日,2019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湖北卷)》开题论证会在金沙2004路线js5举行。该项目在论证会上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通过,这意味着包括汉剧、楚剧、湖北京剧等在内的湖北20多个地方剧种,它们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将得到系统梳理,艺术规律将得到深入总结,对于加强这些剧种的传承、保护将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该项目负责人、金沙2004路线js5文学院朱伟明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戏曲史、戏曲文学、中国古典喜剧及汉剧研究。朱伟明教授介绍,自明清以来,湖北活跃着皮黄、大筒、高腔、打锣四个腔系近30个剧种。据文化部2017年12月26日发布“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认定全国共有348个剧种,湖北有地方剧种26种,位居全国第四。湖北是中国的戏曲大省,拥有数量众多的剧种,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发展中,作出了独特贡献。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湖北卷)》课题将重点考察研究以上剧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与生存现状。其中涉及武汉的地方戏主要有汉剧、楚剧、湖北京剧等,这些武汉地方戏剧种均具有全国性影响力,其中汉剧更是对中国戏曲有整体性贡献的一个重要地方剧种,对京剧乃至皮黄腔系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和直接的影响。
朱伟明说,汉剧的发展史,也是新中国戏曲发展史的缩影。1949年5月武汉解放后,政府十分重视恢复跌入低谷的汉剧,陆续选派了武克仁、巴南冈等一批从解放区来的文艺工作者,组织和领导汉剧工作。1950年底,阔别舞台十几年的陈伯华重新登上了汉剧舞台。1952年,陈伯华主演的《宇宙锋》在中南区举行的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中,荣获一等奖,大大提升了汉剧在全国戏曲界的知名度。此后,陈伯华又成功排演了《柜中缘》《断桥》《二度梅》《状元媒》《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优秀剧目,创造出独特的汉剧“陈派”艺术,为汉剧的旦行艺术开辟了新纪元。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等人的直接关怀下,汉剧有名家陈伯华、吴天保领衔,十大行均有名角坐镇,如李春森、李罗克、胡桂林、周天栋、李四立、万盏灯、麒麟童等成为这一时期湖北戏曲史的亮点。
改革开放新时期湖北戏曲的复兴与繁荣(1977-2000)阶段,湖北戏曲的复苏也是从汉剧开始的。改革开放后,汉剧的对外交流逐年增加。1982年,陈伯华率团赴香港演出,这是汉剧对外演出的破冰之旅。
朱伟明指出,经过多年的努力,汉剧的生存状态已有了初步改观,但从本质上看,仍未突出重围,转危为安。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汉剧艺术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剧目的整理、剧本的创作与改编、演员的传承与观众的培育,始终未真正解决,汉剧的整体状态与前景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她说,一个剧种的研究总是离不开对剧史的勾勒和描绘。以历史的视角,对汉剧的艺术变迁、演剧面貌、对外传播和剧史定位等重要问题做系统梳理和归纳,不仅是研究汉剧发展史的内在需要,同时对地方剧种史、中国戏剧史研究,及“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链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9729600627210806&wfr=spider&for=pc